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30%~40%的患者可出现肾脏损害,而2型糖尿病中约5%的患者在被诊断为糖尿病的同时就已存在糖尿病的肾脏损害。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的主要原因,全球约有30%~50%的ESRD是由DKD所致,DKD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发生ESRD的首要病因。因此,DKD不仅危害我国居民健康,也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导致的慢性肾脏疾病,它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微血管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引起糖尿病病人(特别是1型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因素、血流动力学改变、代谢紊乱等多方面因素。其发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常以尿蛋白为标志,患者通过尿常规检查或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检查而发现,临床特征为持续性白蛋白尿排泄增加,和(或)肾小球滤过率(GFR)进行性下降,最终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或肾移植。
二、DKD 的诊断
DKD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通常是对肾小球滤过率(eGFR)、白蛋白尿和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临床表现的综合评估。凡是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同时与尿蛋白、肾功能变化存在因果关系,并排除其他原发性、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与系统性疾病,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可诊断DKD。
1. 随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0 mg/g或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30 mg/24 h,且在3~6个月内重复检查UACR或UAER,3次中有2次达到或超过临界值(UACR≥30 mg/g),并排除影响因素(包括感染、发热、心力衰竭、显著高血糖、显著高血压等)所致者可诊断糖尿病肾病。
2.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¹·(1.73 m²)⁻¹,且持续超过3个月以上。
3. 肾活检符合DKD病理改变。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存在,尤其是增殖期DR,对于DKD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注:1.正常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0 mg/g。UACR在30~300 mg/g称为微量白蛋白尿(早期糖尿病肾病),此时尿常规蛋白定性常为阴性。UACR>300 mg/g,称为大量白蛋白尿(临床糖尿病肾病),此时尿常规可显示有蛋白。
2.一般研究认为,eGFR<30 ml·min⁻¹·(1.73 m²)⁻¹时肾功能损伤是不可逆的。应尽早开始药物干预,可以延缓出现器质性肾脏病变。及时发现早期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病变,有利于DK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3.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定诊断后 5 年开始进行每年筛查,对于 2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定诊断后需进行每年筛查。 对于有白蛋白尿的患者,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强烈提示存在 DKD。对于白蛋白尿的检测,推荐使用晨尿的尿白蛋白肌酐比测试。对白蛋白尿或 eGFR 下降的确认,需要两次检测相隔三个月以上。
三、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糖尿病肾病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仅在运动后出现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程延长,可以出现持续的微量白蛋白尿,直至大量蛋白尿,并出现浮肿、高血压、肾功能下降,最终出现尿毒症。
(1)全身症状
①水肿:糖尿病性肾病患者早期一般没有水肿,少数患者在血浆蛋白降低后,可出现轻度水肿。当24小时尿蛋白超过3g时,水肿就会出现。明显的水肿仅见于糖尿病性肾病迅速恶化者。水肿频繁反复出现,是全身性的,临床特点是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后波及全身。
②高血压:高血压见于长期有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可加重肾病。
③贫血:有明显氮质血症的糖尿病性肾病患者,可有轻度和中度的贫血。这种贫血与缺铁无关,补铁也无效,而是由于红细胞生成障碍而致。
④恶心、呕吐:糖尿病性肾病易晨起恶心、呕吐。晚期糖尿病性肾病患者,往往出现消化功能失调,恶心、呕吐是常见症状。患者肾脏对尿的浓缩功能减退,夜尿量很多,因而水分在夜间大量丢失,血液浓缩,晨起血尿素氮水平相对升高,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加重现象。如果早晨多饮水,可使血液稀释,能减轻晨起恶心、呕吐加重现象。
(2)局部症状:
①蛋白尿:可为早期的唯一表现。早期蛋白尿呈间歇性,逐渐发展为持续性。
②腰痛:糖尿病性肾病会出现腰痛。腰痛可为单侧或双侧,多持续存在。发生的原因是肾包膜、肾盂病变的刺激或其张力增高,从而引起内脏神经痛,或者肾脏病变侵犯神经而产生腰痛,也有可能是晚期肾脏已失去正常生理调节功能。
③皮肤瘙痒:晚期糖尿病性肾病患者易发生皮肤瘙痒。这是因为血中葡萄糖浓度升高,或因氮质代谢不良产生潴留,对皮肤刺激的结果。
④抽搐:晚期糖尿病性肾病会出现抽搐。这是因为患者发生肾衰竭时,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功能降低,使钙的排出增多,并使肠道对钙的吸收功能减弱,而形成低钙血症。低血钙使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加而出现抽搐。
⑤肾功能异常:从蛋自尿的出现到肾功能异常,间隔时间变化很大。若糖尿病得到很好控制,可多年尿蛋白而不出现肾功能异常。
⑥急性肾衰竭:糖尿病性肾病易发生急性肾衰竭。糖尿病性肾病一旦出现高血糖、高渗性昏迷,极易发生急性肾衰竭。糖尿病性肾病并发败血症是引起急性肾衰竭的另一重要原因,可能占全部急性肾衰竭的20%。其发生原因可能与严重低血压和血管内凝血有关。当糖尿病患者肾乳头发生坏死时,临床可能表现为顽固的急性肾衰竭,并迅速导致死亡。
(3)其他表现:一般说,肾病越严重,其他并发症越多。严重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同时有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
三、糖尿病肾病的分期?
糖尿病肾病发展阶段: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微量白蛋白尿——临床蛋白尿——肾功能减退、高血压、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肾功能衰竭。
四、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及预防
糖尿病肾病治疗应是综合性的,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饮食治疗、纠正脂代谢紊乱等。第一步是治疗并控制血糖和高血压,治疗方法包括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运动和处方药物治疗。
(1)严格控制血糖及HbA1c目标值<7.0%。为了预防和延缓DKD等微血管病变发生和进展,但是HbA1c低于6%还是高于9%,都会增加死亡风险。对有低血糖风险者,不推荐HbA1c<7.0%,宜适当放宽至不超过9%。降糖策略应根据患者年龄、病程、并发症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治疗。
(2)控制血压。降压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尿蛋白>1g/d,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
(3)饮食疗法早期即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量至0.8g/(kg·d),对已有大量蛋白尿和肾衰竭的患者可降低至0.6g/(kg·d)。中晚期肾功能损伤患者,宜补充a-酮酸。
(4)调脂应使用他汀类药物严格纠正血脂紊乱,并降胆固醇、减少尿蛋白。
(5)肾透析。这种治疗可清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体液。血液透析是利用一台执行肾脏功能的机器将血液过滤到体外。每周可能需要去透析中心接受三次血液透析,每次透析需要3到5小时。
(6)肾移植。肾脏移植或肾脏胰腺移植是肾衰竭的最佳治疗方案。如果您患有肾衰竭,但不想接受透析或肾脏移植,您可能只有数月的存活时间。治疗可帮助您保持舒适。
本文摘自“丁香园”、“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及新闻媒体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