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步增加。糖尿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四大类慢性病之一,也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并发症累及血管、眼、肾、足等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给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202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通知明确强调——各地需高度重视糖尿病防治工作,切实提高相关人群的糖尿病防治意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危害,现将糖尿病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重要政策文件,并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5个专项行动中设立“糖尿病防治行动”,加强人群的糖尿病防治,提升知晓率和管理率。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从而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障碍引发的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标志的慢性疾病。病因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该疾病主要分为1型、2型、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此外,病程久的患者可能会引发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甚至衰竭,并有可能引发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二、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
一是因急性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如果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二是因长期慢性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主要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心力衰竭,其中ASCVD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神经病变。上述血管病变可以导致心肌梗死、卒中、失明、肾衰竭、截肢等严重后果,是糖尿病患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
三、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一)高风险人群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者为糖尿病高风险人群:
l 年龄≥40岁;
l 超重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l 有糖尿病家族史;
l 缺乏体力活动;
l 高血压;
l 血脂异常;
l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l 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分娩史或妊娠糖尿病史。
(二)糖尿病前期人群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为糖尿病前期人群:
l 6.1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
l 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
四、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1. 健康生活
平衡膳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并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超重肥胖及热量摄入,加强体力活动,同时做好早期筛查。
2. 配合诊治
定期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调整用药,需及时和医生沟通。
3.主动管理
与医生团队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计划,规律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包括足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等。提倡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应到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
4.平和心态
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血糖稳定。如出现病情变化,在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
5.寻求支持
当血糖控制遇到困难时,可与医生、有经验的病友或家人、朋友述说,寻求理解和支持。
五、糖尿病治疗方法有哪些?
1.健康教育: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应积极接受糖尿病教育,包括糖尿病症状、疾病进程、并发症防治、个体化治疗、生活及饮食方式、规律运动、使用药物治疗等。多学习糖尿病知识,积极预防并发症、减少并发症的加重,改善生活质量。
2.饮食治疗:糖尿病患者需合理均衡各种营养物质,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限制或避免高热量食物,如全脂奶制品、油炸食品、肥肉等。
3.运动治疗:坚持规律运动有助于患者控制血糖,也可以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帮助患者减轻体重。大家可以采用有氧运动,比如打球、游泳、骑自行车、快走、慢跑等,注意运动频率和时间保持为1周5天,每次30分钟。
4.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家里需备有血糖检测仪器,在治疗开始阶段至少每日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次监测2~4次。
5.药物治疗:1型糖尿病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可根据血糖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治疗,注意遵医嘱正确用药。
所以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通过控制高血糖和代谢紊乱来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出现急性并发症,糖尿病治疗的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建立完善的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体系,尤为重要。希望大家对糖尿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的应对及处理。
本文内容部分摘自《202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要点》及新媒体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