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丙类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其中主要由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导致,在国内最常见为甲型流感。感染流感病毒后,病毒通过与呼吸道表面细胞结合进入细胞并复制,导致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肌痛等。
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流感病毒在空气中大约存活半小时,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可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餐具)后触摸口鼻感染。在人群密集且封闭、通风不良的场所,流感也可能以气溶胶形式传播。
症状表现
患者在发病后的1~7天内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人群普遍易感,且同一人群可以多次感染。流感病毒适应冷、湿气候,其在冬春季多见。
典型症状包括乏力、发热(体温≥38℃)、畏寒、寒战、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可伴或不伴有鼻塞、流鼻涕、咳嗽、咽痛、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局部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呕吐或腹泻。重症病例可能发展为肺炎、败血症等并发症,需及时就医。
感染流感后对糖友的危害风险
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功能受损、高血糖环境及慢性并发症,感染流感后更易出现以下风险:
1.病情加重与并发症:流感可诱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住院风险比健康人群高6倍,死亡风险增加3倍。
2.血糖失控:感染引发的应激反应(如肾上腺素分泌)会加剧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飙升,同时可能因食欲波动引发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DKA)。
3.恶性循环:高血糖抑制免疫细胞活性,病毒更易繁殖,而感染进一步加重代谢紊乱,形成恶性循环。
流感防护措施
1.疫苗接种:预防的核心措施
l 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美国疾控中心(CDC)建议,6月龄以上人群应每年接种流感疫苗,特别是孕妇、婴幼儿、老年人、慢性基础病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等高危人群,应优先接种。
l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病毒感染及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建议在流感季节前(通常在每年的9~11月)接种流感疫苗,以获得最佳保护效果。
2.个人防护与卫生习惯
l 个人防护: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避免用手直接遮挡。在人群密集场所或接触疑似患者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需每4小时更换一次,避免触摸口罩外侧。
l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双手不少于15秒,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特别是在触摸公共物品、咳嗽、打喷嚏或擤鼻涕后。尽量避免或减少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因为这些部位容易让病毒进入体内。
l 环境管理:保持室内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以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定期清洁和消毒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面、手机等,使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进行消毒擦拭。
3.注重日常健康生活
l 均衡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注重营养搭配。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和锌等食物,如水果、蔬菜、坚果和全谷物。
l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需注意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空腹或高血糖时运动。
l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7~9小时,避免熬夜,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增强免疫力。
4.药物预防与早期干预
l 对于高危人群、有流感接触史或未接种疫苗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进行暴露后预防。发病48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效果最佳,可缩短病程并减少并发症风险。
l 血糖监测:流感季需增加血糖监测的频次,每日至少监测4~7次血糖,包括空腹、三餐后及睡前血糖。通过监测及时发现血糖波动,若血糖异常应及时就医。有条件的患者可选择佩戴动态监测仪。
l 及时医生: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和有效性,建议在使用任何药物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若在病程当中出现了症状没有缓解趋势,如剧烈的咳嗽、呼吸急促、胸闷、憋气这些严重的症状,或者有剧烈的头痛、频繁呕吐、意识模糊,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