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息息相关,并且直接影响糖尿病病程的进展、治疗疗效及预后。
当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往往会因为疾病而情绪低落、焦虑等,而不利的情绪问题会对血糖造成负面影响,从而使患者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在糖尿病患者中,13.8%有抑郁倾向;44.6%有糖尿病相关的高度精神痛苦;35.3%因糖尿病对家庭造成沉重负担。
糖尿病患者有哪些常见的心理误区?
(1)不以为然。
糖尿病早期患者一般都症状较轻甚至根本没有症状,有的还可能反常地“红光满面”,给别人一种“体格健壮”的假象。还有的患者误认为血糖高些对身体健康并无大碍,故对疾病采取“不以然”的态度。还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和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服药治疗。
(2)恐惧焦虑。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终生型疾患,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出现种种并发症,加上因缺乏相关知识或认识的片面化,一些病人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也在所难免。他们恐惧被截肢而成残疾人,恐惧疾患带来的难以想象的麻烦,更恐惧折寿和死亡。而其实,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其死亡率远比许多疾病都低得多。绝大多数病人的病情都可望得到有效控制,病人中的长寿者也比比皆是。
(3)悲观沮丧。
糖尿病患者中多是已进入老年的退休者。他们原本梦想着在辛苦一辈子后好好享受生活,快乐地度过晚年。可现在却不仅这不能吃那不能吃,而且几乎天天得服药打针上医院,同时还深深担忧病情是否会加重。实际上绝大多数患者在被诊断出疾病后,都会悲观沮丧上好一阵子,而且难以自拔。
(4)抱怨内疚。
有的患者在认识到糖尿病与遗传相关时,便抱怨父母乃至祖宗八代怎么偏偏把病“传”给了自己。有的罹患有糖尿病的家长在得知子女也罹患上糖尿病后,深深的内疚感便油然而生。
(5)抗拒对立。
如果对患者的上述种种负面情绪听之任之,时间一长便很可能发展至与医护人员和家人的情绪对立,甚至抗拒积极治疗。此外还有一些患病时间较长、并发症多且严重,而治疗效果又不明显的患者,很可能对用药或治疗失去了信心,最后自暴自弃地对医务人员采取不理睬、不信任、不配合的“三不”态度。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指导有哪些?
1. 健康教育指导:
病人和家属需要加强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疾病知识和正确的治疗方式与方法,帮助病人科学地安排生活、饮食和运动,督促及协助坚持病情监测,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给予陪伴和沟通,建立积极的认知,来减轻心理压力,提升生活质量,实现身心健康的平衡。
2、改变生活方式:
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做到平和乐观地心境,端正对待糖尿病的态度,积极治疗、定期复查。可以通过锻炼、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增强心理韧性,并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同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放松技巧、主动沟通和积极分享,如阅读、绘画、瑜伽等,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
3、寻求心理治疗:
让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消除抑郁情绪,并进行自我情绪控制训练,学会应对生活事件。如果已经有心理问题,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指导医生,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应对疾病带来的负面情绪与压力。
糖尿病并不可怕,我们只要积极改善自己的负面情绪,学习糖尿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后,通过合理的生活起居,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规律的饮食,合理的体能锻炼及药物等综合措施,可纠正代谢紊乱和控制糖尿病病情,并对预防和减缓慢性并发症的发展有一定的效果。只有我们从容面对糖尿病,不急不躁,心态平稳往往能更好地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