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后24小时电话支持:
800-830-9221
/
400-700-9221
菜单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胰岛素泵演示-胰岛素泵治疗
传统疗法的弊端和误区

糖尿病简述及现状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体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进行性代谢性疾病。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
 
WHO统计及预测的结果如下:1994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 2亿, 1997年为1.3亿, 2000年为1.75亿, 2010年将为2.39亿,2025年将突破3亿。目前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为印度、中国、美国。就我国来说,DM1患者有400多万 ,DM2的高达7600多万,且每年新增DM患者约120万,每天初发DM患者约3000人。就目前来看,糖尿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

(一)口服药物治疗的弊端
口服药物主要用于治疗DM2,对于DM2患者而言,其本身胰腺功能已经受损,药物再进入胰腺细胞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这样超负荷工作,只会加速胰腺B细胞的衰竭,最终导致药物治疗失效。此外,药物吸附在肠壁阻止葡萄糖吸收的同时,也阻止了营养物质的吸收,这将直接导致患者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下降,更易并发其它疾病。由于口服药物只能控制DM2的餐后血糖,对其他时段的血糖控制完全起不到作用,不能将全天24小时血糖控制平稳,所以并不能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初发型DM2患者,如果一开始便选择口服药物治疗,不仅血糖控制不好,还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大部分这类DM2患者在长期服药的过程中,不但本身的疾病没得到有效控制,还导致肝脏和肾脏受到不可逆损伤 ,于是患病不长时间后,他们就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的弊端:
(1)每日2~5次定时进行皮下注射,不能完全满足DM患者自身的生理需要,无法应付不可预测的胰岛素需求量,对计划外事件亦不能应付自如;
(2)用笔一次注射大量胰岛素后,在皮下易形成“小水池”,胰岛素吸收入血速率不恒定,造成血糖较大的波动,不能将全天24小时血糖控制平稳;
(3)不能阻断或减少胰岛素的持续吸收,一旦发生低血糖,就必须额外进食,对血糖控制不利;
(4)降糖速度较慢,胰岛素用量大;
(5)胰岛素输注无预测性,极易发生意外低血糖;
(6)每天必须注射2~5次,患者非常痛苦,也很不方便,并不能提高生活质量。


传统治疗常见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DM2患者认为吃药就可以控制血糖
解析:DM2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体内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二是对胰岛素不敏感。当这些患者在听到医生建议使用胰岛素后普遍认为:“我患的是2型糖尿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吃药就可以控制血糖,完全不需要使用胰岛素”。由于体内尚能分泌胰岛素,多数DM2患者不会因为不使用胰岛素而出现生命危险。大部分的DM2患者首选口服药物治疗,他们认为服药是最简单方便的方式,而且餐后血糖完全可以控制。可是他们往往不知道,糖尿病的治疗并非只控制餐后血糖那么简单,要将全天24小时血糖控制平稳才最重要,而口服药物显然不能达到要求,从而不能有效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很多初发型DM2患者,由于一开始就选择口服药物而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其实,DM2患者尽早使用胰岛素,可让体内的胰岛B细胞得到充分休息,改善胰岛B细胞本身的微循环,改善其氧气和营养的供给,迅速解除内环境糖毒性和脂毒性的影响,若同时辅以科学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这部分胰岛B细胞功能是有可能恢复的。糖尿病研究人员发现,给新诊断的DM2患者使用为期2周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可以使部分患者在3年内不需要使用任何药物,仅仅通过饮食和运动疗法就能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因此,新诊断DM2病患者如果饮食和运动治疗的效果不好,应立即选择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这样可以让胰岛B细胞休息一段时间之后更好地分泌胰岛素。另外,通过对长期使用口服药物治疗的DM2患者的长期观察,发现多数患者大约在患病5年左右就不能仅靠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了,这时如果还不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就很难控制,并发症也会迅速发展。总之,从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力、阻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延长患者寿命的角度上讲,DM2患者在需要胰岛素治疗时,应该毫不犹豫地接受胰岛素治疗。


误区二:认为感觉好就是血糖控制好,不用一天测几次血糖
有的患者认为,“我平时吃药(或打针)、控制饮食、运动都做到了,自我感觉也良好,我的血糖一定控制得很好,不用总去测血糖。”这样的想法是及其不对的,因为糖尿病典型的症状只有在血糖很高的时候才表现,而平时血糖超过正常范围不多的时候并没有典型症状,患者完全可以没有任何感觉。例如DM1患者,如果不经常检测血糖,就不会发现慢慢升高的血糖,等到自我感觉不舒服的时候,恐怕已经接近酮症酸中毒的程度了,此时再来采取措施降血糖已经很麻烦,身体也经受了一次本可以避免的损伤;DM2患者,暂时的高血糖不会产生急性的并发症,反而更容易麻痹,感觉不到血糖高又不测血糖,还以为控制很好,结果使得并发症早早的发生。还有一部分患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尽管低血糖已经发生,但患者无症状出现,也感觉不到,这是相当危险的。可见,仅凭症状或感觉来判定血糖控制的好坏绝对不可靠,更可怕的是,人体反而会这样慢慢的,一步步的适应这种高/低血糖状态,也就是对高/低血糖越来越不敏感,没感觉又不测血糖,还以为控制得好,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误区三:认为使用胰岛素会有依赖性,会上瘾
解析: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生物体内的天然物质,也是唯一的降血糖激素,我们可以这样通俗的理解:人体仿佛一部发动机,需要燃烧碳水化合物——葡萄糖,获得能量,维持生命的活力,胰岛素恰似葡萄糖燃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没有它,机体组织就得不到用以维持活力的能量,这就是胰岛素的作用。注射胰岛素是一种通过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治疗手段,就像体内缺少维生素,就要补充维生素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一样,外援性的胰岛素是目前所有的降糖药中最安全的药物。DM1患者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他们体内胰岛B细胞被完全破坏,彻底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就是说体内胰岛素生产系统瘫痪,如果不通过注射的办法向体内补充胰岛素,他们体内就要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并发展至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对于DM1患者而言,胰岛素首先是用来救命的,然后才是用它来治病。通过胰岛素泵来控制血糖,能阻止和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只有血糖控制良好,病情稳定,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DM2患者尽早使用胰岛素,可最大限度保护残余胰岛B细胞功能,完全控制病情。这种认为使用胰岛素后就会产生依赖、就会“上瘾”的观点是毫无科学依据的。


误区四:认为病情严重的时候才需要使用胰岛素
解析:首先要理解的是,糖尿病本身并不分轻重,只要诊断为糖尿病,并发症就启程了,只是进展的速度有快慢。大部分DM2患者认为:“我是2型糖尿病,目前又没有什么临床症状,还没有到使用胰岛素泵的严重程度。”实际上,糖尿病是一个呈渐进性发展的疾病,随着时间的流逝,DM2患者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的情况日趋严重,大家普遍认为的单纯靠控制饮食、积极运动和口服药物治疗将逐渐失去作用,血糖一旦失去控制,并发症就会肆虐,这时再来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官方统计:因糖尿病引起的失明比一般的人多10—23倍;糖尿病性坏疽和截肢比一般人多20倍;糖尿病并发的冠心病及中风比一般人多2-3倍;糖尿病导致的肾功能衰竭比一般肾病多17倍;糖尿病并发症所导致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肿瘤的死亡率。国内专家的研究表示,糖尿病患者只有尽早的使用上胰岛素泵,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护2型糖尿病患者残存的胰腺功能,而并不是病情很严重的患者才能使用胰岛素泵。美国著名的DCCT试验研究表明:使用胰岛素泵治疗,能使糖尿病所有并发症危险性降低接近60%,其中眼部并发症降低76%,肾病并发症降低40%,同时,也只有尽早开始使用胰岛素泵才能够将胰岛素对于糖尿病患者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将血糖控制在绝佳范围。使用胰岛素泵并不意味着病情到了晚期,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改变“病情严重才使用胰岛素泵”这一观念,要认识到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才是最好治疗手段。


误区五:DM患者普遍没有预防并发症的意识
2005年10月,在泰国举行的“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地区会议”上,国际糖尿病联盟第一次警示亚洲各国政府,糖尿病并发症将使各国医疗成本不可控制,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迫在眉睫,患者应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作为一种生活使命。可是目前,大部分的患者都没有预防并发症的意识,因为糖尿病早期阶段,患者除了血糖偏高之外,身体可能会没有任何症状,所以他们满不在乎、放松治疗,于是持续的“高血糖毒性”在不知不觉中侵蚀大小血管、神经,导致各类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患者除了承受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还要为此付出巨额的医疗费用。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结果显示,尽早、平稳的血糖控制可以防治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死亡危险下降21%,心脏病发作减少14%,微血管并发症下降37%,周围血管疾病减少43%。
 
  可见,要阻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预防至关重要。


错误观念的误导

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如何正确预防和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感觉来判断血糖的高低,而事实上,患者只有通过对糖尿病相关指标的监测,才能及时了解自己病情的变化、综合治疗的效果和影响这些指标变化的因素,也才能配合医生做好饮食、运动和药物等治疗方案的调整,从而达到更好的控制病情发展的目的。


误导之一:“没有症状就不用总去监测血糖了。”
有的患者认为,“我没有三多一少的症状,也没有心慌,出汗,饥饿感,我的血糖就一定不高也不低,不用总去测血糖。”这样的想法是及其不对的,因为糖尿病典型的症状只有在血糖很高的时候才表现,而平时血糖超过正常范围不多的时候并没有典型症状,患者完全可以没有任何感觉。例如DM1患者,他们大部分的首发症状可能并不是三多一少,而是以酮症酸中毒的症状入院;DM2患者,往往是因为出现并发症去就医,才发现原来已经有糖尿病一段时间了。还有一部分患者即便血糖已经很高,但症状却不明显,相反,另一部分患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尽管低血糖已经发生,但患者无症状出现,也感觉不到。可见,仅凭症状或感觉来判定血糖控制的好坏绝对不可靠,更可怕的是,人体反而会这样慢慢的,一步步的适应这种高/低血糖状态,也就是对高/低血糖越来越不敏感,没感觉又不测血糖,还以为控制得好,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误导之二:“血糖偶尔高一点没关系。”
有些患者平时不怎么监测血糖,或者测出来血糖偏高一点也不采取措施将血糖降至正常,认为高一点没关系,只要每隔3个月去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在正常范围内就可以了,说明这3个月内血糖是控制好的,并发症也就不会发生了。这种想法是主观的,错误的,因为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只是近3个月血糖的平均值,而在这3个月中,血糖是动态变化的,可能会忽高忽低,并不稳定,但在这种情况下检测出来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却有可能在正常范围,所以它并不能反映患者近3个月每一天的真实血糖。目前,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主要致病因素已公认为是高血糖的糖毒性作用和高血糖的记忆作用。所以无论是 DM1还是DM2,只有严格地将血糖24小时控制在正常范围,才有可能延缓甚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误导之三:只监测血糖,不监测其他指标
有的患者认为,“我只要经常测血糖就可以了,把我的血糖控制好我就不会有并发症了,用不着再监测其他指标了。”这种看法也是不正确的。DM2常常聚集了多重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即代谢综合征的多种成分,除高血糖外,尚有高血压、血脂紊乱、高凝状态、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等,可能还存在吸烟等其他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其危险性又较非糖尿病者大得多。上述危险因素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彼此密切相关,有些危险因素还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心血管的危险性。所以早期综合干预DM2的多重危险因素可有效地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现在,DM2不仅是高血糖疾病,而且是一个代谢综合征,仅将控制血糖作为DM2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超越“以血糖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全面防治心血管的危险因素,以减少DM2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误导之四:使用检测仪的方法不正确
有的患者虽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病情监测,但是在使用各种家庭化监测仪时方法不正确,例如血糖试纸保存不当导致失效、采血的部位不对、采血量不足、血糖仪没有定期进行校正等,这些情况下测出来的血糖值都是不够不准确的,这同样达不到监测的目的。所以,在使用这些仪器时,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或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


返回
顶部